多元化支持政策!北京地热供暖发展按下“快进键”

发布日期:2023-07-04浏览次数:3791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持续推动,正在加速各行业向低碳化迈进。近日,北京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北京市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方案(2023—2025年)》,北京将实施一批燃气供暖替代试点项目,推动新建建筑、新建设施热泵系统应用,这为地热清洁能源供暖发展按下“快进键”。

推动燃气供热设施有序替代

《行动方案》指出,严格执行《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22年版)》,落实禁止新建和扩建燃气独立供暖系统的要求,大力推进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多能互补供热模式应用。新增供热项目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供暖,推动燃气供热设施有序替代,实施一批燃气供暖替代试点项目。

北京市人民政府于2022年10月印发的《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禁止新建和扩建燃气独立供暖系统,坚持可再生能源供热优先原则,推动供热系统能源低碳转型替代,有序开展可再生热泵替代燃气供暖行动,全面布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热。”

绿色发展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最鲜明底色,《行动方案》提出建设城市副中心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 ,“严格落实控制性详细规划能源设施建设要求,新建区域原则上不再建设独立燃气集中供热设施,大力发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为主、化石能源调峰的低碳供热设施。”到2025年,城市副中心本地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达到20%以上,地热及热泵供暖面积达到450万平方米以上。

有业内人士认为,北京市成为我国第一个正式宣布新建和扩建燃气独立供暖系统的省级行政区,其指标性意义重大,对未来供暖模式的改变将有重大影响,北京经验为全国可再生能源供暖发展树立了一面旗帜。

北京进一步扩大地热供暖规模

北京市发改委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7月底,北京市地热及热泵供暖面积累计达到3700余万平方米(不含空气源热泵)。为进一步扩大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行动方案》提出深入推进浅层地热能、再生水源热泵、中深层地热能取暖工程,加快推动北京平原新城、生态涵养区,以及新建建筑、新建设施热泵系统应用。

《行动方案》提出试点大红门地区博物馆群及配套服务区污水源热泵供暖、小红门再生水源热泵与市政热网耦合供暖示范项目;按照取热不耗水、完全同层回灌的原则,开展城市副中心、朝阳区、昌平区和延庆区等深层地热供暖示范区建设。根据规划目标,到2025年,北京市再生水源热泵、中深层地热能供暖面积各新增200万平方米;浅层地热能供暖面积新增2000万平方米。

《行动方案》要求加强新建和改(扩)建供暖项目可再生能源应用审查,确保优先采用可再生能源供暖。加强可再生能源调峰热源建设,鼓励用户侧改扩建供暖系统应用再生水源热泵、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供暖技术。据了解,北京发改委官网6月29日发布的《北京市节能技术产品推荐目录(2023年本)》,“中深层地热能无干扰清洁供热技术”被纳入推荐目录中。

多元政策支持地热产业发展

《行动方案》着重提出,“稳妥有序推进中深层井下换热技术示范应用,加快推动城市副中心交通枢纽中深层井下换热等示范项目建设”。据了解,北京市地方标准《中深层地热供热技术规范 井下换热》(DB11/T 2038-2022)和《中深层地热供热技术规范 水热》(DB11/T 2039-2022),已于2023年4月1日起实施,同步实施的北京市地方标准还有《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DB11/T 1253-2022)和《再生水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DB11/T 1254-2022)。

《行动方案》要求全面实施建筑行业可再生能源应用。在设计方案审查过程中强化可再生能源应用评估,将可再生能源应用作为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评定的条件。按照因地制宜原则,在城市更新、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中同步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工程。

前不久,北京市住建委、市财政局发布《北京市建筑绿色发展奖励资金示范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试行)》。根据政策奖补,北京市超低能耗建筑按照实施建筑面积给予每平方米不超过200元的市级奖励资金,单个示范项目最高奖励不超过600万元;高星级绿色建筑按照实施建筑面积给予每平方米不超过60元的市级奖励资金,单个示范项目最高奖励不超过600万元。

北京市朝阳区政府日前发布《关于公开征集朝阳区2023年节能减碳项目的通知》,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包括太阳能光热、地热能、生物质能等,给予不超过总投资额30%的补助;北京市延庆区农业农村局日前发布《2023年延庆区农村地区村庄冬季清洁取暖工作实施方案》,对延庆区农村地区新建再生水(污水)余热供暖项目、新建深层地热供暖项目、整村实施“煤改地源热泵”项目给予30%—50%的财政补贴。

《行动方案》提出,北京将研究制定地热及热泵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加强可再生能源规划与各级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衔接,研究在规划图则中明确地热及热泵系统应用要求,将可再生能源应用所需的设施空间、建设形式、城市设计等要求纳入规划体系。

400-618-5015
全国客服服务热线

关注官方微信
商务平台Android版
商务平台IOS版